新闻中心
News Center根据河北雄安新区管理委员会改革发展局《关于印发2022年雄安新区地方标准第一批
立项项目计划的通知》和河北雄安新区管理委员会规划建设局下达《关于下达2022年工程建
设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第一批)的通知》(雄安规建字[2022]41号)的要求,由亚太
建设科技信息研究院有限公司和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会同有关单位组建编制组,
经广泛的调查研究、结合具体工程实践,考察有关国内外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
本标准的主要内容包括:1.总则;2.术语;3.基本规定;4.电源的综合利用;5.配电装
置的选择和保护;6.功能及网络构建;7.负荷的柔性控制;8.管理平台;9.安装、调试、验
本标准由河北雄安新区管理委员会建设和交通管理局负责管理,由中国建筑设计研究
院有限公司负责内容的具体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有限公司(地址:北京市车公庄大街19号技术质量中心,邮编100044,电子邮箱:
1.0.1为规范建筑智能配电的设计、安装、调试、运维,提高用电的高效性和灵活性,促
1.0.2本标准适用于雄安新区(以下简称新区)新建、扩建和改建的民用建筑及通用工业
建筑的交流10kV及以下和直流配电的智能配电工程设计、安装、调试和运维。
1.0.3建筑智能配电技术应以安全用电、节能减排、资源共享为原则,提高建筑供配电的
1.0.4建筑智能配电应采用成熟有效的技术措施,合理采用分布式能源、多电能互补、柔
1.0.5建筑智能配电的设计、施工及验收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
依托物联网感知、大数据分析等现代化技术实现配用电的安全、低碳、高效运行,并
通过管理建筑中具有可调节、可转移、可中断特性的用电负荷,改变其运行规律,提
利用多种能源形式(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燃料电池等)产生的电能来满足用能需
布置在电力负荷附近,能源利用效率高并与环境兼容,可提供电、热(冷)的发电装置。
通过使用灵活的网络拓扑结构来管理电源变换,实现对局部的分布式电源进行主动
以电能为主要控制对象,具有三个及以上电能端口,具备不同电气参数之间的电能
安装在低压台区的智能化采集与控制终端,满足高性能并发、大容量存储、多采集
对象、就地化分析决策、协同计算需求,具有数据采集、设备运行状态监测、电能计量等
对供配电回路和设备的运行数据和状态进行采集、分析计算、存储和收发,并进行
由一个或多个开关设备构成,具有数字通信接口,能够自行动作,用于从一路电源
断开负载电路并连接至另外一路电源的电器,可执行远程监控中心发出的指令,设定任
两个(或两个以上)变电站或同一变电站内的两个变压器的低压母线各带自己的配电
线路,配电线路之间存在联络开关,即闭环设计。当正常运行时,联络开关处于断开状
态,两个变电站或两个变压器间的母线分别通过自己的配电线路进行送电,即开环运行;
需要合环操作时,先闭合联络开关,再断开相应变电站的出线开关,通过对侧变电站的
由换流站、直流开关和直流输电线路构成的配电。以电能路由器为核心,模块化柔
性直流配电站低压侧可提供交流380V、直流±375V、±110V、±48V等多种电压形式,
3.0.1雄安新区建筑物应依托建筑智能配电的建设,以国家政策、法规、地方标准为依
3.0.3建筑智能配电系统应具备整合电力系统中各监控系统的功能,实现资源共享、配
3.0.4智能配电系统应适应终端用能电气化的提升,实现建筑物供电、配电、用电的灵
3.0.5智能终端应满足电磁兼容要求,符合《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GB/T17626的
3.0.6配电与用电管理平台应设置在满足电磁兼容要求的控制室或值班室内。
4.1.1建筑智能配电电源可包括市电、分布式电源、自备电源、储能电源等多种电源型
4.1.2分布式电源接入配电网可采用专线或T接方式接入系统,应能有效输送电力并确
4.1.3多种电源组合使用时,系统应具备电力自平衡能力,各种分布式电源的切换过程
4.1.4分布式电源接入配电系统的电压等级应根据建筑配电系统及其与外部电网之间的
4.2.1报装总容量在160kVA~20MVA的电力用户宜采用10kV电压等级供电。报装总容
4.2.210kV市政主干网采用“双花瓣”、双环网和单环网结构,用户配电网的结构应与其
4.2.3建有直流配电系统的用户宜采用±375V、±110V、±48V电压等级,并预留市政直
4.2.4应构建以接受区外绿色电力为主、区内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发电为辅的绿色低碳新
4.3.2应合理制定市电电源和分布式电源的供电方案,评估场地内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可行
4.3.3分布式电源应根据当地供电部门的要求、并网容量和配电网条件,选择适合的电压
4.3.4新建公共机构建筑、新建园区、新建厂房的屋顶光伏覆盖率不宜低于50%。
4.3.5分布式电源系统应设置监控系统,预留通信接口,并考虑远期扩展需求。
4.4.1对于重要电力用户、供电可靠性有特殊需求的其他电力用户应配置备用电源,备用
4.4.2柴油发电机组作为自电源时,平时应处于自启动状态,当市电中断时,低压发电机
组应在15s内供电,高压发电机组应在60s内供电;当市电恢复正常供电后,应能自动切
4机组温度、蓄电池电压、充电电压、机组预热系统状态、燃料油液位、润滑油压力、
4.4.4UPS、EPS宜具有标准通信接口,下列参数宜接入智能配电系统:
1电源运行状况,包括输入电压、输出电压、输入电流、输出电流、输出功率、逆变
2电池工作状态、UPS/旁路供电、各种故障状态,包括输入电源故障、逆变器故障、
4.5.1当建筑物的光伏发电电量不能被完全消纳时,宜设置蓄电池储能装置。
1功率大于等于500kW且容量大于等于500kWh的储能电池装置应采用独立式储能
2功率小于500kW且容量小于500kWh的储能电池装置可设置户外预制舱,当设置
于室内时应设置独立房间,且不应设置在地下室和人员密集场所的上一层、下一层或贴
4.5.3安装于建筑物内的储能电池宜根据供电时间不同选用容量型(≥4h)、能量型(约
1~2h)、功率型(≤30min)和备用型(≤15min)。其中太阳能光伏发电储能系统的储能类
4.5.4储能电池应选择高能量密度、低成本、安全性和长循环寿命的产品,安装于建筑内
1能采集并显示电池(组)的电压、电流、温度、压力、电池荷电状态(SOC)、功
2能接收并显示变流器上传的交直流侧电压、交直流侧电流、有功功率、无功功率等
4具有标准通信接口,具备与智能配电系统进行互联的功能,实现储能系统充放电功
4.6.2设有分布式电源系统和蓄电池储能系统的建筑或建筑群,宜按多电能互补系统设计,
4.6.3多电能互补系统应包含电力电量平衡、电能质量、自动保护装置选择、接地与用电
4.6.4系统的安装容量、交换功率、功率因数、直流电流分量以及电能质量应满足电网的
4.6.5通过交流10kV用户侧并网的多电能互补系统应能与电力监控系统进行数据通信,
4.6.6通过交流220V/380V用户侧并网的多电能互补系统应具有数据采集、通信、检测和
4.6.7系统应具备耐受系统频率异常的能力,应能在电压合理范围内稳定运行,当并网点
5.1.1应根据用户侧各级配电网络架构特点,充分利用智能配电技术,合理设置保护和控
5.1.2各级配电网配电装置的选择应以数字化技术为核心,通过智能配电设备实现高、低
5.1.3各级配电网的综合保护应满足可靠性、选择性、灵敏性和速动性的要求。
5.1.4各级配电网保护和控制设备应采用技术成熟、少(免)维护、高效、节能、环保、
3重要电力用户10kV接入电缆终端头、主变电所至分变电所的10kV电缆宜设置电
5.2.2公用配电室低压开关柜、住宅建筑的光柜和户表箱内的断路器宜选用智能断路器,
5.2.3用户变电所应在10kV侧预留智能配电系统接入网关,低压侧宜选用智能断路器或
4宜具有断路器温度监测、真空灭弧室特性监测、机械特性及二次回路监测功能;
6宜具有对断路器的合闸、分闸、弹簧储能操作和动作特性偏差进行监测及故障预
5.2.5220V/380V侧可通过智能断路器、智能单元模块和一体化的配电箱(柜)等智能配
1智能断路器终端应由断路器本体及其功能附件、功能模块和采集传输设备组成。
3一体化的配电箱(柜)终端作为整体的组件,应提供强弱电接口直接接入智能配
5.2.6变电所0.4kV侧断路器应采用智能配电装置,二级配电的进、出线回路宜采用智能
配电装置,末端配电箱进线开关可采用智能终端配电装置,智能配电装置的保护要求应
5.2.7当智能配电装置具有计量功能,且满足计量精度要求时,不应重复设置计量装置。
5.2.8双重电源接入的0.4kV低压配电系统,应采用单母线分段接线形式,分段母线设置
联络开关,联络开关与进线开关之间设置电气联锁,宜采用由专用智能控制器或智能断
3当主进断路器因故障脱扣时,系统应能自动取消低压母联断路器自动合闸功能,
4应能根据变压器运行负载率及系统预设的负荷分级,自动判断并分批卸载次要负
5设有多个变电所或单个变电所内设置多组变压器的公共建筑,宜具有配电网合环
操作功能,并应根据两路电源的电压差、相角差和频率差进行合环条件判别,合环时间
5.2.9双电源切换装置宜采用带有智能控制器的智能自动转换开关,并应具备以下功能:
3具有对欠压/过压转换阈值、转换延时、返回延时以及转换方式的远程设置功能;
5.2.10对于含有大量一级及以上负荷等级的大型公共建筑,应设置SPD智能监测系统,
5.2.11分布式电源交流低压并网,交流保护电器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2并网断路器的额定工作电压应大于或等于并网点配电系统标称电压,额定冲击耐
3断路器的额定电流应大于并网回路的最大工作电流,且应与馈线断路器额定短路分断电流应大于并网变压器出口预期最大短路电流与分布式电源
5设置短路短延时保护的断路器的短时耐受电流应大于并网变压器出口预期最大短
6并网断路器过载长延时保护Ir1按1.1倍并网回路的最大工作电流选择,短路短延
时保护Ir2按3~4倍Ir1选择,短路瞬时保护Ir3按5~6倍Ir1选择。
1直流配电系统总进线宜选用熔断器或具有三段式保护特性的断路器,出线应根据
容量大小选用直流塑壳式断路器或直流框架式断路器,末端应采用直流塑壳式断路器或
2直流断路器设在熔断器下一级时,直流断路器额定电流应不大于熔断器额定电流
4当蓄电池组出口回路采用直流断路器时应选择具有过载保护和短路短延时保护脱
扣器的断路器,其与下级断路器按延时时间配合,且其短时耐受电流不应小于蓄电池组
出口短路电流,短时耐受电流的时间应大于断路器短路短延时保护时间与断路器全分断
5整流装置直流侧出口宜按直流馈线直流系统的断路器保护极性应根据系统接地形式选择,并符合下列规定:
5.3.3直流断路器额定电压应根据断路器接线形式选择,额定绝缘电压值应不小于断路器
最大额定工作电压,额定冲击耐受电压应根据直流系统标称电压、安装位置确定。
5.3.4直流断路器额定电流应大于回路的最大工作电流,且应与直流馈线回路保护电器相
配合,额定短路分断电流应大于通过断路器的最大预期短路电流,并应满足下列要求:
1蓄电池组出口回路断路器的额定电流应按事故停电时间的蓄电池放电率电流选择,
5.3.5直流配电系统运行参数应能通过智能型直流断路器、智能仪表等智能终端设备接入
5.4.1多电能互补系统的保护应符合可靠性、选择性、灵敏性和速动性的要求,系统保护
5.4.2多电能互补系统在并网点应安装易操作、具有开断指示、开断故障电流能力、可闭
1系统专用联络线路宜配置差动保护或速断保护作为主保护,过流保护作为后备保
5.4.4不具有孤岛运行能力的多电能互补系统应能快速检测孤岛且断开与配电网连接的
功能,及时进入停机隔离状态。防孤岛保护动作时间应与配电网侧线路保护重合闸、安
4系统在并网与离网之间切换时,不应对配电网或负荷产生不利影响,并网点的电
压偏差、电压波动和闪变、谐波、三相电压不平衡及频率偏差应满足相关标准要求。
5.4.6多电能互补系统应根据变压器的容量渗透率和分布式电源类型校核变压器的保护
5.4.7多电能互补系统应根据分布式电源容量和变压器供电负荷对变电站10kV配电系统
5.4.8多电能互补系统接入0.4kV配电网采用电能路由器实现电能控制时,并应符合以下
1为避免多电源接入引起的双向潮流对断路器选择性保护的影响,应设置具有方向
2当柴油发电机、风力发电机等旋转性发电机电源并联接入电网电源时,应满足两路
3储能系统接入直流配电网后,不应导致其接入直流配电网的短路容量超过该电压
4与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并网时,配电网系统应具有电网电源正常时,接入光伏发电
5.4.9多电能互补系统与市电接入点处应设置具有双向计量功能的计量装置。
5.4.10多电能互补系统交流侧的接地型式应与电网侧的接地型式相一致;当采用孤岛运
行方式时,应采用适合本地电源及负荷要求的接地型式,以满足人身安全、设备安全和
5.5.1同一园区内的多个分布式电能系统,宜通过电能路由器的柔性直流输电系统实现分
5.5.2柔性直流配电网型式可采用交直流混合配电模式,成组的交流变压器供电系统的直
流配电网宜采用两端配电网,当直流配电网的运行工况改变时,系统应自动平滑至新的
5.5.3直流配电系统应通过调节换流器出口电压的幅值和与系统电压之间的功角差,独立
5.5.4柔性互联装置应根据电压等级和电源接入及输出形式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
2当分布时电源在交流配电系统0.4kV侧并网时,应采用低压柔性互联装置;
4当系统为混合电源型式供电(输入AC/DC,输出AC/DC),应采用隔离型柔性互联
6.1.1应根据建筑物用电需求,确定绿色、低碳、经济的电能供给策略,并具有监测各电
6.1.2应充分利用储能技术,消纳可再生能源低谷时段的发电量,并具有监测储能电站的
6.1.3应充分利用多电能互补技术,减少碳排放,具有监测多种电能系统技术参数,并网
6.1.4智能配用电系统应由智能配电设备、信号传输、智能配电管理平台和工作站组成。
6.1.5智能配电系统应根据当地电网情况及有关规定、用户需求进行设计,且不应降低供
6.2.1系统网络结构可采用二层或三层结构,在二层结构中,智能终端应直接接入智能配
电管理平台;在三层结构中,智能终端应通过传输网络设备集中处理,再接入智能配电
6.2.2智能配电系统的网络架构应包含终端感知层、网络通信层、平台应用层三个层级。
2具有能耗管理和节能控制功能,提供节能措施或决策依据,按需对用电接入和断
5具有人机交互功能,支持信息查询、数据统计、参数配置、按需联动控制条件设
6具有报警信息推送功能,可根据报警危害等级,推送至相关管理、运维、检修人员
10具有在脱离智能配电管理软件平台状态下,由末端智能配电设备独立正常运行和
1具有对各外电源和分布式电源的监测、控制、保护、数据传输、人机交互功能;
4宜具有根据负荷特性提供柔性负荷卸载和控制策略功能,负荷特性参见第七章。
2建筑物的楼层配电间及末端配电箱具备故障电弧保护、剩余电流保护、自适应保
2宜实时监测自备柴油发电机组所带负荷状况,并能根据负荷变化情况,按预设方
6.3.6智能配电系统对多电能互补系统具有柔性控制功能,并符合下列要求:
2应能通过事先设定电网频率值或调度指令信号调节系统最大交换功率和功率变化
3应能设定或调节DC/AC变换器、DC/DC变换器、能量路由器和储能变流器的有
4应能根据电网频率值、电网调度指令,调节有功功率输出,且功率因数连续可调;
6.4.1系统网络优先采用建筑内已有的智能建筑设备网,也可自行组网,可采用有线、无
1智能终端应具备接入现场其它设备的条件,如温湿度、气体等环境探测器,智能
4智能终端应支持总线系统应具有可靠的内网、外网隔离或防护技术,能有效识别并阻止未授权的接入,
6.4.4系统应支持多种数据通信协议和网络通信协议,应具备5G通信扩展接口。
6.4.5智能配电设备、工作站、工作子站之间的通信可采用有线、无线或电力载波的通信
DB3402_T 68-—2024 中华鳖天然池塘生态养殖技术规程.doc
DB3402_T 69-—2024 黄缘闭壳龟生态养殖技术规程.doc
DB3402_T 72-—2024 科技成果转化综合平台服务规范.doc
DB3402_T 73-—2024 应用研究成果转化评价指标体系.doc
DB1301_T 52-2-2024 设施小果型西瓜减肥减药轻简化栽培技术规程.doc
DB1301_T 52-3-2024 番茄潮汐式苗床育苗技术规程.doc
DB1307_T453--2024 鲜食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规程.doc
《 内蒙古中东部草原替代分布的三个针茅种群的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范文.docx
《 内蒙古中温型草原AM真菌多样性及其分布影响因子研究》范文.docx
原创力文档创建于2008年,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分享给其他用户(可下载、阅读),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所有。原创力文档是网络服务平台方,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发链接和相关诉求至 电线) ,上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