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Center氢能发电、光伏发电、储能设备以及车网互动充电桩……在位于苏州张家港市华昌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内,“氢光互补”智能微电网将各元素相互连接、相互协调,为企业生产、电动汽车等提供了稳定可靠的绿色能源供应。作为江苏首个“氢光互补”智能微电网,有力支撑起电网和企业绿色高效发展。
近年来,随着能源转型的加速,分布式新能源正广泛接入电网。国网苏州供电公司以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为抓手,结合当地发展特色和需求,深化并网服务,健全管理模式,灵活高效集成分布式电源,打造多类型微电网示范形态,不断提升区域供电可靠性。
智能微电网与大电网集中供电不同,是由多个小型发电设备、能量储存单元和能量管理设备组成的小型电力系统,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独立性,是大电网的重要支撑环节。
2024年7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国家数据局印发《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行动方案(2024—2027年)》提出,建设一批智能微电网项目。鼓励各地结合应用场景,因地制宜建设智能微电网项目。
作为全国工业大市,苏州市能源消费总量约占江苏省的20%,全社会用电量高居全国城市第二,对电力供应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要求较高,但能源对外依存度高。近年来,国网苏州供电公司在大规模引入区外来电的同时,深挖本地清洁能源开发潜力,大力发展分布式光伏发电等新能源。
2024年9月,苏州市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发布了《苏州市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提出全市将加快构建以光伏、储能及动力电池、风电、智能电网、氢能、绿色低碳及新能源汽车为主要支撑的“6+1”新能源产业体系,到2026年,基本形成创新驱动、融合开放的新能源产业发展格局。
效果立竿见影。以分布式光伏为例,截至2024年底,苏州全市分布式光伏并网总容量已突破500万千瓦,达554万千瓦,并网规模江苏省第一,为苏州城市微电网建设和发展形成了良好的土壤。
与此同时,随着分布式能源的大量接入,苏州配网降压不均、主变过载等问题日益严重,再加上苏州可中断负荷储备多,潜力大,形成了城市微电网建设蓝海。
2024年,苏州供电公司趁热打铁,围绕智能制造、车网互动、建筑能效管理、园区源网荷储协同等微电网类型,打造了16个覆盖全场景类型的微电网项目,并探索建设虚拟电厂汇聚协同型微电网,全量推动接入新型电力负荷管理系统,逐步实现微电网内各类资源的可观可测、可调可控。
“这16个微电网项目,其中8个已接入新型电力负荷管理系统,日常调节能力合计超2万千瓦,占用户总负荷的30%以上,可在迎峰度冬期间促进系统削峰填谷发挥出积极作用。”苏州供电公司营销部专职张文韬介绍,其中的14个项目,已作为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微电网项目上报江苏省发改委,有望将在全省复制推广。
作为理想的清洁能源,氢能正逐步成为全球能源转型的重要载体之一,也是微电网建设的重要抓手。
华昌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是国内领先的氢燃料电池和检测设备的研发制造基地,其氢燃料电池广泛应用于公交、重卡、船舶以及氢能发电站等领域。在车间生产过程中,每一块氢燃料电池都要经过发电检验,然而检验过程中产生的电量无法实现全部消纳,存在浪费现象。
与该企业经常打交道的国网苏州张家港市供电公司营销部主任游仕洪敏锐地捕捉到这一情况。2023年8月,国网张家港市供电公司围绕如何高效利用这些清洁能源开展企业用能情况的完整分析,并结合企业的生产工艺流程和资源禀赋量身打造“供电+能效”的提升方案,研究制定系统整体运行策略,最大化利用用户自身清洁能源,从而将用户各类零散的资源有机整合实现降本增效,指导该企业与特来电、港城汽运集团共同打造“氢光互补”智能微电网项目。
该微电网包括36千瓦分布式光伏、915千瓦氢能发电系统、200千瓦/200千瓦时的储能装置以及3台V2G充电桩。据测算,“氢光互补”智能微电网中分布式光伏和氢能年发电量可达13.5万千瓦时,占华昌能源园区全年用电量的30%。
“当光伏发电不足或厂区用电需求较大时,园区内氢燃料电池测试阶段所产生的电力将直接供给园区使用,实现氢能就地消纳,多余电量则作为备用能源存于储能装置内,从而实现‘氢光互补’和深度碳中和,保证电能稳定供应。”游仕洪说,“氢光互补”智能微电网利用氢能发电和光伏发电来满足园区用电需求,是解决能源供应多样性和降低碳排放的重要途径。
为更好地服务智能微电网,国网苏州供电公司发挥行业优势,利用电力大数据分析,发掘打造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微电网项目,开展“供电+能效”服务,针对用户内部用能结构和生产环节提出能效提升建议,并对接微电网项目接入新型电力负荷管理系统,实现对微电网的统一接入与统一管理。
开展微电网的能力测试认证,掌握微电网的实际调解能力和响应速度,也是服务微电网项目的重要一环。
2024年,江苏仓环铜业股份有限公司建成了苏州首个智能制造型微电网项目,建有2.878兆瓦分布式光伏、6兆瓦/18兆瓦时储能及500千瓦秒级柔性精准控制工业负荷。去年11月,国网苏州供电公司联合国网江苏综合能源服务有限公司等单位,从微电网的上调(填谷)能力和下调(削峰)能力、响应速度和精度等方面,开展能力测试与认证。
“该微电网实现了最大上调负荷3.5兆瓦,最大下调负荷6.2兆瓦,占测试期间用户最大负荷14.7兆瓦的40%以上,有效降低了用电高峰期对电网的压力。”测试完成后,张文韬介绍,通过测试认证,标志着微电网与大电网可以实现高效协同与友好互动,“截至目前,国网苏州供电公司已完成江苏省首批3个微电网项目的能力测试与认证工作,在1月底前将完成全类型微电网的能力测试认证,并形成典型经验。”
“接下来,我们还将推动政府出台支持微电网发展的政策与文件,推动现有及新建微电网项目全量接入新型电力负荷管理系统,并着力打造微电网全类型集中示范区域,形成苏州模式。”国网苏州供电公司市场营销部主任熊斌表示,该公司还将主动探索微电网常态化参与需求响应、辅助服务及碳普惠交易的模式,不断拓展微电网参与市场交易的路径和收益,实现用户与电网的互惠共赢。
2024年9月3日,位于江苏苏州张家港市的华昌能源“氢光互补”智能微电网顺利投运,项目集氢能发电、光伏发电、储能设备、充放电设备等场景为一体,是江苏省首个“氢光互补”智能微电网,有力支撑电网和企业绿色高效发展。
氢能发电、光伏发电、储能设备以及车网互动充电桩……在位于苏州张家港市华昌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内,“氢光互补”智能微电网将各元素相互连接、相互协调,为企业生产、电动汽车等提供了稳定可靠的绿色能源供应。作为江苏首个“氢光互补”智能微电网,有力支撑起电网和企业绿色高效发展。
近年来,随着能源转型的加速,分布式新能源正广泛接入电网。国网苏州供电公司以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为抓手,结合当地发展特色和需求,深化并网服务,健全管理模式,灵活高效集成分布式电源,打造多类型微电网示范形态,不断提升区域供电可靠性。
智能微电网与大电网集中供电不同,是由多个小型发电设备、能量储存单元和能量管理设备组成的小型电力系统,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独立性,是大电网的重要支撑环节。
2024年7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国家数据局印发《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行动方案(2024—2027年)》提出,建设一批智能微电网项目。鼓励各地结合应用场景,因地制宜建设智能微电网项目。
作为全国工业大市,苏州市能源消费总量约占江苏省的20%,全社会用电量高居全国城市第二,对电力供应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要求较高,但能源对外依存度高。近年来,国网苏州供电公司在大规模引入区外来电的同时,深挖本地清洁能源开发潜力,大力发展分布式光伏发电等新能源。
2024年9月,苏州市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发布了《苏州市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提出全市将加快构建以光伏、储能及动力电池、风电、智能电网、氢能、绿色低碳及新能源汽车为主要支撑的“6+1”新能源产业体系,到2026年,基本形成创新驱动、融合开放的新能源产业发展格局。
效果立竿见影。以分布式光伏为例,截至2024年底,苏州全市分布式光伏并网总容量已突破500万千瓦,达554万千瓦,并网规模江苏省第一,为苏州城市微电网建设和发展形成了良好的土壤。
与此同时,随着分布式能源的大量接入,苏州配网降压不均、主变过载等问题日益严重,再加上苏州可中断负荷储备多,潜力大,形成了城市微电网建设蓝海。
2024年,苏州供电公司趁热打铁,围绕智能制造、车网互动、建筑能效管理、园区源网荷储协同等微电网类型,打造了16个覆盖全场景类型的微电网项目,并探索建设虚拟电厂汇聚协同型微电网,全量推动接入新型电力负荷管理系统,逐步实现微电网内各类资源的可观可测、可调可控。
“这16个微电网项目,其中8个已接入新型电力负荷管理系统,日常调节能力合计超2万千瓦,占用户总负荷的30%以上,可在迎峰度冬期间促进系统削峰填谷发挥出积极作用。”苏州供电公司营销部专职张文韬介绍,其中的14个项目,已作为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微电网项目上报江苏省发改委,有望将在全省复制推广。
作为理想的清洁能源,氢能正逐步成为全球能源转型的重要载体之一,也是微电网建设的重要抓手。
华昌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是国内领先的氢燃料电池和检测设备的研发制造基地,其氢燃料电池广泛应用于公交、重卡、船舶以及氢能发电站等领域。在车间生产过程中,每一块氢燃料电池都要经过发电检验,然而检验过程中产生的电量无法实现全部消纳,存在浪费现象。
与该企业经常打交道的国网苏州张家港市供电公司营销部主任游仕洪敏锐地捕捉到这一情况。2023年8月,国网张家港市供电公司围绕如何高效利用这些清洁能源开展企业用能情况的完整分析,并结合企业的生产工艺流程和资源禀赋量身打造“供电+能效”的提升方案,研究制定系统整体运行策略,最大化利用用户自身清洁能源,从而将用户各类零散的资源有机整合实现降本增效,指导该企业与特来电、港城汽运集团共同打造“氢光互补”智能微电网项目。
该微电网包括36千瓦分布式光伏、915千瓦氢能发电系统、200千瓦/200千瓦时的储能装置以及3台V2G充电桩。据测算,“氢光互补”智能微电网中分布式光伏和氢能年发电量可达13.5万千瓦时,占华昌能源园区全年用电量的30%。
“当光伏发电不足或厂区用电需求较大时,园区内氢燃料电池测试阶段所产生的电力将直接供给园区使用,实现氢能就地消纳,多余电量则作为备用能源存于储能装置内,从而实现‘氢光互补’和深度碳中和,保证电能稳定供应。”游仕洪说,“氢光互补”智能微电网利用氢能发电和光伏发电来满足园区用电需求,是解决能源供应多样性和降低碳排放的重要途径。
为更好地服务智能微电网,国网苏州供电公司发挥行业优势,利用电力大数据分析,发掘打造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微电网项目,开展“供电+能效”服务,针对用户内部用能结构和生产环节提出能效提升建议,并对接微电网项目接入新型电力负荷管理系统,实现对微电网的统一接入与统一管理。
开展微电网的能力测试认证,掌握微电网的实际调解能力和响应速度,也是服务微电网项目的重要一环。
2024年,江苏仓环铜业股份有限公司建成了苏州首个智能制造型微电网项目,建有2.878兆瓦分布式光伏、6兆瓦/18兆瓦时储能及500千瓦秒级柔性精准控制工业负荷。去年11月,国网苏州供电公司联合国网江苏综合能源服务有限公司等单位,从微电网的上调(填谷)能力和下调(削峰)能力、响应速度和精度等方面,开展能力测试与认证。
“该微电网实现了最大上调负荷3.5兆瓦,最大下调负荷6.2兆瓦,占测试期间用户最大负荷14.7兆瓦的40%以上,有效降低了用电高峰期对电网的压力。”测试完成后,张文韬介绍,通过测试认证,标志着微电网与大电网可以实现高效协同与友好互动,“截至目前,国网苏州供电公司已完成江苏省首批3个微电网项目的能力测试与认证工作,在1月底前将完成全类型微电网的能力测试认证,并形成典型经验。”
“接下来,我们还将推动政府出台支持微电网发展的政策与文件,推动现有及新建微电网项目全量接入新型电力负荷管理系统,并着力打造微电网全类型集中示范区域,形成苏州模式。”国网苏州供电公司市场营销部主任熊斌表示,该公司还将主动探索微电网常态化参与需求响应、辅助服务及碳普惠交易的模式,不断拓展微电网参与市场交易的路径和收益,实现用户与电网的互惠共赢。